【名句】筚路蓝缕
【原典】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释义】“筚路蓝缕”(路:同“辂”,大车。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意为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
【解析】“筚路蓝缕”这一成语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人们对楚国创业的艰难却知之甚少。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侍奉周王有功,只因不与周王同姓,故仅封子爵爵位。而子爵爵位是一个低等爵位,相当于诸侯国的“下大夫”,所以被封到边远荒僻的荆山。
楚国虽是爵位低次、国土狭小之国,但楚人却富有进取精神,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作为一国之君的熊绎穿着敝衣,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带领族人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楚国的国民们更是跟随着他们的国君一道加倍努力。以熊绎为首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凝聚着不畏强暴、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与决心。从心底萌发着要与周王室和中原各诸侯国抗争的决心。也正是这种决心,使楚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约二百年后,楚国发展成地跨江、汉、淮三江的大国。他们所依靠的,便是这种“筚路蓝缕”的精神力量。
纵观楚国的发展史,一个仅有子男之田五十里的小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奋力拼搏,从图生存、图发展到图壮大,始终坚持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信念,最后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楚国的发展史,就是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发展史、壮大史。经过楚国举国上下历代“筚路蓝缕”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
【解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践证明,推进事业、谋划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雄厚的人才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无论是回溯历史还是观照现实,干事创业离不开人才,成就伟业更仰赖于大批人才涌现。与此同时,人才成长也离不开事业所提供的舞台。事业与人才,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事业似熔炉,考验锻造人才。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干事创业往往意味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是淬炼能力、增长才干的过程。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多少崇山峻岭需要跋涉,有多少风险挑战需要攻克,有多少矛盾难题需要破解。艰苦创业的环境,磨砺出无数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李保国不求名利、不畏辛劳,把科技成果和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毛相林敢向绝壁要“天路”,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时代楷模;黄文秀回乡奉献,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凡的征程、艰苦的创业,历练着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英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深刻理解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人才与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必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团结奋斗、同心筑梦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