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强学习 提素质 - 学习之窗 - 【学国学】求同存异

【学国学】求同存异

发布时间:2023-11-15阅读次数:

【名句】求同存异

【原典】“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记·乐记》

【释义】求同存异的意思是指寻求共同点,同时保留不同的意见或想法。成语来源于《礼记·乐记》,原文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这是说,乐是强调彼此和睦相处、互相亲爱;礼则强调保持一定的距离、互相尊重。如果乐胜了,就会导致流而不返;如果礼胜了,就会导致离而相背。因此,乐和礼必须互相配合协调,才能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

【解析】:

“求同存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宋论》中。他在书中写道:“凡事不可不求同存异。”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成为中华民族包容并蓄、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求同存异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买卖双方可能会就价格、质量、交货时间等条件进行协商,寻求共同点以达成合作;在政治领域中,不同政治派别可能会就某些政治议题进行讨论和妥协,以实现政治目标;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可能会就某些分歧进行沟通,理解对方的想法和立场,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求同存异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而是要寻找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在实现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沟通、理解和妥协是三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良好的沟通,各方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立场;通过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彼此的差异和难处;通过妥协,可以在寻求共同点的过程中做出必要的让步。

总之,求同存异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和意见的智慧,也是一种实现合作和共赢的重要策略。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包容思想。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团结协作,尊重多样性,不强求一致,不排斥异己。这种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

【解读】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必须深刻认识到,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当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必将有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更加坚定。必须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既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也是破解当今时代难题的钥匙。只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各方力量,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尊重文明多样性,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把全人类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行天下大道,才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置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