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曾在古稀之年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将影响其一生的七段经历展示给读者,教会读者如何一直保持成效、不断成长、不断改变,并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不断实现突破。
1、树立终生目标和愿景——威尔第的话。德鲁克当实习生时看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朱森珀·威尔第1893年的关门之作《福斯塔夫》,被其倾倒,后来发现此歌剧创作于作者80岁时。有人采访剧作者问这个任务对于耄耋之年的他是否艰巨,威尔第这么回答:"我的一生就是作为音乐家为完美而奋斗。”这句话让年轻的德鲁克感到震撼,成为指引他终生前行的明灯。他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毕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将永不放弃地去追求完美。
2、上帝看到神像的背面——菲迪亚斯的教诲。菲迪亚斯于公元前440年左右,接受委托雕塑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特农神庙顶上的神像。雕刻结束索要工钱时,司库狡辩说,神像高高矗立在神庙顶上,并且是在雅典最高的山上,只有正面能看到,而菲迪亚斯却雕刻了所有面,浪费钱财。菲迪亚斯说:“您错了,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德鲁克从此牢牢记住这句话。明白一个人必须为完美而奋斗,即便默默无闻不被熟知。每当别人问起他写的哪一本最好时,他总是微笑回答说“下一本”。
3、持续学习——当记者时下的决心。德鲁克20岁读书时被法兰克福最大的报纸聘为负责金融与外交栏目的记者,当时他仍在汉堡大学读法律,但对法律不感兴趣。德鲁克迫使自己利用下午和晚上时间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和法律制度史、历史和金融等。以此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并能持之以恒。每过三四年,他就选择一个新的学科。60多年来,他坚持一次选修一门学科,这种学习方法使他学识渊博,并接触到新学科、新学说和新方法。
4、定期回顾与计划——主编的指导。德鲁克担任编辑时,一位主编会指导他们学习,回顾总结之前工作。他养成了习惯,此后每年暑假,德鲁克总要安排两个星期的时间,对自己上一学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先回顾做得好的但仍能够或应该做得更好的方面,然后是做得不好或应该做而没有完成的事,最后确定在咨询、著书和教学方面应该优先完成的工作。
5、履新之后——创始人的建议。1933年,德鲁克从法兰克福移居到英国伦敦,先是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员,一年之后去了一家私人银行,担任高级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就在德鲁克的工作开展左右逢源之时,银行的创始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德鲁克虽然擅长证券分析,但是在执行秘书的岗位上他依然在做证券分析,完全没有切换角色,更没有在新的岗位上贡献价值。这些话让德鲁克惊醒,对工作的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彻底改变以前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从那以后,每更换一个新的岗位,他都会思考岗位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让工作的内容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6、把预期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现代史研究。1945年前后,德鲁克选择欧洲现代史作为近三年的学习领域。他在研究中发现,耶稣会的神父和卡尔文教派的牧师在做一些重大决策之前,都把自己预期的结果记录下来,在9个月之后再用实际结果进行对照,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什么事情做得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习的,有哪些习惯是必须改变的,能够清晰地知晓决策中的优势与失误,更好地认清楚自己。德鲁克认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一定会坚持对自己进行绩效评估,因此,他将这一做法坚持了50年,成为他纠偏与前进的动力。
7、想要留下什么——熊彼特的话。1950年,德鲁克已经开始在纽约大学教授管理课程,他跟随父亲一起去探望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谈话中,熊彼特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他就什么也没有改变”。德鲁克从中学到三件事情。第一,我们必须问一问自己,到底想留下一个怎样的名声;第二,答案会随年岁增长而改变。它会随自己的成熟以及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第三,只有改变了别人生活的东西才是值得纪念的。(原载于《领导者艺术》)